拯救大象–如何整合笔记

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2, 3千的笔记不算多,再多个零才叫多的时候,我嘀咕着自己1800篇已经感觉力不从心。
所谓力不从心,并非强迫症。

解析一下原因:

  • 从各种渠道保存下来的内容,有没有回顾过?
  • 相似的笔记有没有去整合?
  • 有没有发现推荐笔记有那么一篇居然自己都不记得?
  • 有问题先百度和Google。没想过在已保存的笔记里搜索?

是的,对于这些问题我开始反问自己到底印象笔记是一个硬盘?书签,杂货铺还是垃圾筒……这种囤积行为像极了——“我们不生产干货,只做互联网的搬运工。” 从中我学到了、得到了什么呢?

基于几本书带来的不断思考,做个引子:

  • 看过《断舍离》或者知道这本书的人,从字面上也能理解到简单的含义。举一反三简单易懂。
  • 可能觉得还不够详细,可以借鉴《如何读一本书》,也能发现读书与记笔记其实是一脉相传。
  • 如果想深入探讨,推荐《如何高效学习》这本书。模块与结构的升级,完善笔记最终必杀技。

把分类搞定

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分类,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。不断改进并完善分类与子分类,可以让架构清晰,还能有利的扩展思路。之前分类按照过进度顺序,如随时进行中暂时等区分,但并不能达到最初考虑的效果,没几天就果断删除了。

目前我使用的是思路分类的方法:从输入、模块、结构化、吸收消化、输出来规划分类,之所以使用这思路的方法,截取自《如何高效学习》中模块与结构之间高速公路的知识提取。

你也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:

  1. 方向——是从时间点出发,还是从进度出发
  2. 主题——如果内容只围绕几个主题展开,可以单独做为分类

##一步一步消化

请抽出两分钟时间打开笔记,翻开那些保存的笔记——许多图片,稍后再读的文章,或者觉得有意思就剪藏下来的网页,还有那些很有干货的知识……当这些信息量一下子涌进视线时,我感觉是在刷微博,零零散散没有营养。

同步,输入

  1. 使用A-Z的序列标识分类
  2. 普通易懂的名称即可。像绘画设计科技应用 等等。
  3. 用于不同源存入到笔记中先归类别。
  4. 笔记分类虽多,但经过消化,基本上清零。
  5. 有必要今日笔记今日消化。

消化吸收

这个部分需要结合输入来总结。先以健身运动为例,
如下图:

分析思路:

  • 建立的笔记本为 “ S. 健身运动 ”
  • 保存了近10篇的笔记
  • 相关的标签有S-平板支撑 S-深蹲 S-俯卧撑
  • 每篇笔记都有大量的理论、引用图片、训练要点、举例

如何消化:

  • 先把相同标签的笔记合并 (合并后是3篇不同标签的笔记)
  • 把理论知识点(相同部分)先统一放在一起,剪切粘贴
  • 开始总结(有用的留,没用的删)
  • 笔记最下方会有推荐笔记,参考是否有相似的知识,一并引用
  • 拓展思路,可以提问,可以寻找关键字,也可以从笔记中发现不懂的地方,或者一个向另一个延伸的知识点
  • 最后把三篇日志全选,建立索引。放进Focus(消化吸收)的笔记中

输出效果:

  • 最好在索引中自我总结
  • 可以是书评,可以是简短的文字
  • 还可以发布博客、论坛等分享

建立架构

这是一个系统的建立,如果笔记存储的都是零碎的知识,那存储在互联网任何地方都一样。
对于印象笔记一直推崇的高效,我们更应该合理有效的使用便捷,从高效中得到收益。把碎片式的笔记整合,通过思考在大脑里建立不同模块,通过印象笔记这条高速公路,使我们不同模块之间形成完整的架构,这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呢?

完善进度

其实这是一篇记录。
本着拯救大象的目的,不断记录下来的笔记。思考中一些详细的过程可能只是一瞬之间的念头,也可能是为了一个拓展想了好久。这些并没有记录下来。
希望以上简短的步骤分享给大家,能给你带来一点收获!

Comments | NOTHING
游客你好 , 编辑

*邮箱和昵称必须填写

    空空如也!

消息盒子
#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#
#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#

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